通大外院深耕红色沃土 党建融合赋能乡村振兴​

发布时间:2025-07-10浏览次数:11

7 月 9 日,我院党委书记朱小娟,党委副书记、院长佘军率队赴江苏省如皋红军小学及周庄社区,以 “托起明天的太阳” 为行动纲领,深化党建共建并联动构建校地振兴共同体,打造红色基因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新范式,党建督导员王芳全程参与活动。

在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碑前,学院党员代表重温入党誓词。朱小娟强调,革命传统是滋养青年的精神沃土,“托起明天的太阳” 就是要让红色基因成为学子成长的核心密码。随后,学院英语系党支部、学生第三党支部与红军小学党支部签署党建共建协议,并启动 “红烛” 双语育人工程。“红烛支教团” 研究生党员将驻点开展英语浸润教学,利用 “红军井”“建军遗址” 等开发沉浸式双语剧目,用世界语言讲述革命故事,助力红色基因代际传承。

当日下午,一行人前往全国文明村周庄社区商谈校地合作,推进“三链融合” 行动计划。教育链上,师生课题组将深挖红十四军史料构建数字红色库;人才链方面,为 “红军小镇” 培训双语讲解员并定制多语种导览系统;产业链上搭建蚕桑及农产品跨境电商平台。周庄社区党总支书记孙新桃介绍,去年红色研学引流超 10 万人次,桑蚕产业户均增收 1.27 万元,正开发全产业链,“高校智慧让老区资源焕发新生”。​

此次校地联动首创“三维循环” 发展体系:联合开发《红色双语实践课程》实现双向赋能,共建党建教育实践基地与乡村振兴产业研习中心形成 “双核实践平台”,将红色情景剧培养体系反向导入高校思政教育,构建 “创作 - 实践 - 反哺” 闭环。朱小娟表示:“一根桑蚕丝系着革命传统与世界市场,要让老区‘一根丝’织出乡村振兴锦绣。”​

通过系列活动,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将红色传承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,为革命老区注入动能,探索出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特色路径,让“托起明天的太阳” 的誓言在实践中绽放生机。